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

医本生物:主要从事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相关试剂的研发、销售


简述免疫组化技术的质量控制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操作时间长、流程环节多、涉及试剂种类多等的特点,基本决定了免疫组化的质量控制并非那么简单。在一个多因素参与影响检测结果的系统中,要做到对检测可靠性的把控,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检测结果质量的监控。这样才能堵住异常结果异常数据被错误采用的漏洞,减少对科研及临床分析工作的影响。


一、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质量的监控

        1. 技术层面的监控:技术操作人员需要对免疫组化的异常结果及其可能的原因有清楚和完整的认识。无信号?微弱信号?背景信号?等异常结果的表现形式和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技术老师在完成IHC染色后需要先把这一关,看有没有技术层面的异常结果。

        2. 阅片层面的监控:在阅片之前,需要了解对应检测的免疫组化指标——某个抗原表达的亚细胞定位、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根据文献资料这个抗原在当前研究的样本中可能存在的表达模式。把好阅片这一关,要求研究人员既需要对目标抗原的表达有个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特异性方面的认识——并非有染色就是好,需要在特定的细胞特定的位置特定模式的染色才是好;因此,阅片人员需要对研究的样本对象的组织结构、细胞构成、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特点等要有基础认识。

        在科研单位中,要求项目组人员需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而在临床病理科室,也是需要技术操作人员和病理阅片医生清楚认识、做好分工、共同把关。


二、 免疫组化技术操作的流程控制

        正如大家都可以理解,虽说检测结果的监控对质量控制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但是最终整体质量的提高和稳定还是需要对操作流程的优化和控制。

        关于免疫组化的操作流程,不同的供应商可能有自己的推荐方案,按照这个推荐方案来进行应该是比较保险的,因为供应商那边已经做过验证。而当实验室要检测的指标比较多,涉及到使用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试剂在同一批进行检测时,就需要实验室有一套自己验证过的比较有兼容性的标准操作流程(SOP)来处理。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参数,每次操作时严格执行并做好记录,这样才能做到对操作流程的控制。如果每天操作的参数都在变,如冲洗时间,今天3分钟两次,明天5分钟两次;如抗原修复时间,今天15分钟,明天20分钟;今天室温25℃,明天降温了15℃;这样经常变动的流程参数会使整个流程都不稳定,很容易出问题,一旦染色结果出现问题,也很难快速的找出问题所在。

        操作流程控制的好不好,是需要有客观的指标来监控的。对于免疫组化实验来说,可信优质的染色结果是建立在对照实验结果都正常的基础上。对于定性指标的免疫组化检测,至少需要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这个是免疫组化试剂盒行业标准中所提及的对批量检测的基础要求。只有阳性对照阳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阴性,这样的检测结果才是可靠的。另外同时也需注意,如果待测样品本身组织细胞成分比较多样的话,那么也需观察其内阳性及内阴性对照的结果是否正常。如果外部设置的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结果都正常,而待测样品的内阳性对照没有做出来,这个时候说明免疫组化染色的技术操作流程是正确的,待测样品本身质量存在问题——固定是否及时、充分?固定液的成分?烤片的时间过长温度过高?  等等。

        因此,对于待测样品的正确的取得和制备流程也是应该加以控制。具体要求可参考相应的指导文件,如《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等。


三、 免疫组化技术所使用的试剂的控制

         对于最终输出结果质量水平,流程中越靠前的因素影响越大。试剂的管理是其中关键之一。如果试剂的质量不好不稳定,那么将会给后续的日常检测工作质控工作增加非常大的负担。随着免疫组化试剂的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增,行业内国内外的供应商也在增加。在使用新供应商的试剂或者某列表供应商新研发的试剂做正式的实验之前,有必要对试剂的性能先做好验证。检测灵敏度、检测特异性是必须考虑的验证指标。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是稳定性,也需重视,而不是说试剂测了一两次结果合格就下一个质量达标的结论。需要给新进入试剂一定稳定性考察时间。因此,当一个实验室在计划更换试剂供应商时,一般是需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先对可供选择的供应商产品做一个评估,评估合格的供应商产品才能进入试剂的常规采购列表。对于免疫组化的自动化染色系统的使用前控制更应该重视,不是说操作自动化就意味着结果没有问题,一切结论需看做完系统验证后的结果。


四、 免疫组化的外部质控

         实验室在做好前述的内部质控后,也需周期参与外部的质控活动,如国内的CCPI(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免疫组化室间质评活动,或者国际的质控活动,如NordicQ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