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二抗检测系统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自上个世纪 40 年代发明以来,其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在二抗检测系统的发展,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检测灵敏度的持续增高和检测干扰因素的不断减少。如从生物素检测系统(ABC法,SP法)发展到后面的增强标记聚合物系统(Enhanced Labelled Polymer System),既排除了内源性生物素对检测的干扰,同时检测灵敏度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紧致小聚合物二抗系统技术(Micro-polymer),更进一步解决了第一代聚合物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了检测效率(第一代聚合物系统技术形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太高,占用空间太多,由于空间位阻等原因,影响聚合物进入组织细胞内部结合特定靶标的效率)。
聚合物标记系统都可统称为非生物素检测系统。根据其核心组成试剂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核心试剂二抗以及双核心试剂二抗(含增强剂)。一般而言,临床病理科内手工操作使用的多为单核心试剂二抗,与各供应商提供的免疫组化RTU一抗工作液产品相匹配。而对于科研用免疫组化一抗而言,大多数一抗都提供不了RTU工作液的形式,需要研究者在使用前摸索合适的一抗浓缩液的稀释度。
这里提出一个在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选用合适的二抗检测系统前,需尽量参考一下前面相同项目研究者的经验,这样可以避免后面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前面研究者在已发表的paper中已经写明检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某个蛋白,使用的是一抗的稀释度已经比较低,如1:50;同时使用了高灵敏度的二抗检测系统。这样你在准备这个项目的免疫组化实验的时候,就需考虑,是不是这个目标蛋白在人体等组织内的表达量就是比较低,所以才需要使用高浓度的一抗和高灵敏度的二抗来检测。如果是这样,选择二抗检测系统时就需要选择高灵敏度的那种。反之,也需注意,如组织内某蛋白的表达量相当已比较高,就不需要用到高灵敏度的二抗系统,否则有可能出现染色背景。